Don't be Evil之補遺篇

想補充跟進一下,十年前談過的三間網絡公司的現況。

如果連過去和現在都未搞清楚,是很難去談未來的,所以我想用我的角度去說幾句。

Facebook - 還記得它上市前後的事嗎?

不論是上市前的吹捧,還是上市後的「真相」,傳媒都成功愚弄到大眾。
關鍵在於跟風領袖談著依書直說的評論,而只看品牌的平民又不問內容,導致「公布真相」後股價大跌。

及後它與幾大新聞傳媒公司達成交易,傳媒公司用錢換取在Facebook更快的資訊傳播速度,令Facebook開始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,股價開始穩定並回升,其後幾年更慢慢穩步上揚。

沒錯,是新聞傳媒公司,今日大家可見的食物鏈或關係鏈,相信就是這時正式確立。但有個問題要問,Facebook和傳媒公司是否在上市前就有了協議或大概的合作方向呢?

雖然一直對Mark Zuckerberg和Facebook評價不高,但遠未到敵視的地步,因為縱容他們的才是問題核心。

不管是歐盟還是美國,數不盡的部門,都對Facebook有難以置信的縱容:如流氓軟件一樣的電話Apps;容許收購直接競爭對手的Instagram;利用「中國模式」取得市場優勢,迫使其他公司企業都要跟隨「中國模式」。

有人會以當年Bill Gates被盤問與Mark Zuckerberg的聽證會來對比,但我想說,Bill Gates在98年就被盤了,Mark Zuckerberg和Facebook卻足足被縱容了這麼多年。

或者與其說是縱容,倒不如說是眷顧會更為正確?
由金像獎、上市再到股價異動等,在看清關係鏈的今日回望,會發現這一切愈看愈似一場騙局。

Twitter - 最大的改變就是上市了,亦間接等同被收編和控制,進入了另一種籌旗狀態。

不過我沒責怪的打算,因為我還記得創造Twitter的人,當年想確切開發出什麼都不知道,更可況其商業模式?

對它的最後評語是:
Google Reader倒下的時候,你能帶走一個OPML檔案。
但當Twitter倒下的時候,你能帶走什麼?

Google - 因中國因素而最損失慘重的公司?

當年對中國滿懷希望而走入中國市場,結果連Gmail的源代碼都被盜了,終於在2010年退出中國,之後的十年不知因而賺少了多少。

在那個美中關係還十分要好,歌舞昇平的年代,Google是最早看穿中國本質的大企業之一。

當時Gmail的源代碼會被盜,是因為Google太過相信自己的員工。據說以前Google的政策是公司內部會開放源始碼,公司所有人都能看到自家產品的源代碼,以便職員隨時都能參與開發。

它的值價觀是,他們會首先選擇相信,但中國人卻背叛了這份信任,還要加以利用。在此之後,這份價值觀一直都受到挑戰,且不限於產品源代碼的政策,例如:透過海量的人肉回報,致使需要人工審查,以達裡應外合。

當機制被注入了更多的人為因素,該如何與之對抗呢?抗衡這些Combo的方法,我長期都思考著,卻一直沒有答案。

Google會被滲透是必然的事情,畢竟它旗下的Youtube,實為世界最大的電視台。至於它當年收購Youtube是否壟斷,我也覺得是壟斷的,但不是大家所想的那一種。

因為當時Youtube根本沒有選擇,想收購它的,不是收購往績有問題,就是未企穩陣腳的公司,而且被Google收購才能解決Bandwidth這個最大問題,否則根本無法繼續發展下去。要不被收購,否則就被消滅,或是自我毀滅。

Youtube的Bandwidth用量之大,就是武漢肺炎爆發後,連Google這個級別的公司都開始無法負擔得起,因而希望開源幫補。如果有人要開發替代品,這個問題必需要解決,這就是殘酷現實。
(所以每當有本地公司,說要自己host影片的時候,我其實都心裡有話)

其實香港人在Youtube有個小小的基本責任,多少能抗衡那Combo,就是將影片和字幕語系設成「Cantonese (Hong Kong)」,如果連自己的語言都未搞清楚,又怎能怪鬼佬們不懂分辦我們的語言呢?

Google最讓我意想不到的是,來自共產國家的Sergey Brin,竟是Google的三位一體中,最後一位反對重返中國市場的人。

當年就覺得奇怪,一間真正改變了世界的公司,其事蹟卻沒被改編成電影。如果要拍,可以咁寫:生自共產極權國家的主角,在被受壓迫的環境下成長。直到移居西方自由國度,在有資訊自由的大學中遇上另一位天才,然後一起發蹟。

發蹟後,最初還想貫徹理念,但開始遇到理想與現實的衝突,開始學懂妥協,最後眼看身邊人的價值觀和理念被逐漸磨滅,視理念和生存等同同一回事的主角,內心必然有所掙扎吧?

之後再加插一下四角戀事件(女主角又是華裔,能有浦澤直樹式的發展)和兩位創辦人,如何由hehe疑雲再到反目等。

其實有理念而又能實行的公司,哪會缺乏故事性呢?
單是Google與Apple在智能電話上的恩怨情仇,就算不硬加一段愛情故事,都足夠拍成《Pirates of Silicon Valley》第二部了。

新移民的發蹟故事,應該是被受吹捧的,特別是以左膠大愛包容的角度,更值得拍成電影。但就是沒有,莫非親疏有別?

或許會有人認為Don't be Evil是句過時的口號,但我沒有專門去學習別人缺點的興趣。而且我認為在教會崩壞的時代,更是我們要挺身而出,去維護信仰的時候。

留言